ABOUT

關於計畫/ 計畫介紹

攸關人類生存與福祉之永續性議題,已成為各國政府施政與體系建構焦點,學界也跨傳統環境科學範疇,以跨域方式,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及自然環境對此衝擊的反應與後果。作為承受高度氣候風險的國家,台灣需要更積極的策略與行動,才能因應氣候危機的挑戰。唯有擴大氣候行動、環境教育之公共意識與社會參與,並以專業為本進行地方氣候治理,才能有效建構更具韌性的社群。本計畫持續深耕桃園市復興區,針對區域環境特性,以「永續」為核心理念,與部落共作共學,目標在於打造真正能夠承擔災難風險的韌性社區。

 

延續前身計畫「永續『復興』—打造智慧韌性部落」之基礎,本團隊持續聚焦、延伸在地議題。以「智慧防災」子計畫來說,是著力於直接面對氣候實體風險;以「能源與減碳」「永續環境」兩子計畫而言,是企圖在台灣邁向淨零排碳的過程,逐漸提升復興區掌握社區能源綠化與轉型的契機和能力,亦提供永續環境的必要資訊來培育在地人才;針對「文化與產業」子計畫,則是立基於泰雅(桂竹)文化傳統,透過社會參與和在地居民一起為提升弱勢地區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努力,並以建構竹產業為「永續產業」為長遠目標,期望朝向泰雅族語「mbhoyaw:豐收與茁壯之意」延續。防災是一場時間競賽,永續是維護生存空間,透過四項子計畫,分進合擊,協力爭取復興區生存、生活、生計的時空延展。

 

 

本計畫以「地方性」為核心價值,強調根植於不同區域之特殊性與條件,呈現多元、在地的知識面貌,希望以地方知識來挑戰通則型知識的權威,為永續部落的生存、生計與生活而並肩努力。在這裡,我們負責透過計畫到山上交朋友,在尋師訪友的過程中,和部落夥伴們一起根據不同的經驗知識,努力創造更多山中生活的可能性。

 

 智慧防災 
(前期為智慧防災)

因應氣候劇烈變遷,提升自主防災能量

 

復興區可能遭受主要災害為地震、水災、坡地之天然災害,其中又以颱風與豪雨事件造成之影響最為顯著。其中,復興區後山部落亦為高災害潛勢地區,不僅氣候條件與前山不同,且地勢更為偏遠,為通往宜蘭之重要道路,遇颱風大雨或地震後,更易因崩塌而形成孤島狀態,強制撤離之實施也較為困難。本子計畫持續觀測地區脆弱因子,透過觀察、分析之數據,傳遞多面向災害防治與氣候治理策略。

 

 

 能源與減碳 
(前期為智慧能源)

建立綠能與微電網示範,避免成電力孤島,朝減碳目標邁進

 

臺灣地理環境處於環太平洋火環帶之高頻率地震帶與西太平洋颱風路徑上,天災形成有極大的機率造成偏遠山區道路與通訊平台中斷,尤其通訊、電力中斷甚為嚴重。桃園市復興區位處交通不便且偏遠之山區,電力中斷將造成無法掌握區域內狀態,並可能形成孤島鄉鎮之情況,而導致救災速度延遲。本子計畫以「淨零碳排」為行動導向,建構具地方特性的能源轉型模式。

 

 

 永續環境 
(前期為永續水源)

推廣在地環境議題,共同守護生活環境

 

石門水庫是臺灣北部的主要水庫之一,主要供應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縣湖口鄉之公共用水,而復興區為石門水庫集水區域最重要的市轄區,然而,復興區部分區域卻長期遭受缺水,及水源分配不均的困擾。至於空氣品質方面,一般大眾普遍認為,相較於平地,復興區地處山區,空氣品質應該很好,其實不然。本子計畫透過水資源監控技術改良及資訊傳布,連結「水資源」、「空氣品質」、「廢棄物再利用」等環境教育重點,打造以「永續環境」為核心理念的原鄉社群。

 

 

 文化與產業 
(前期為部落創生)

發展在地桂竹產業,促進部落永續發展

 

復興區滿山桂竹,是泰雅族傳統生活的重要資材與文化意象,由於固碳能力比樹木高三至六倍,兼之以分布密集、生長快速,竹子是非常值得善用的資源。但自《禁伐補償條例》實施後,台灣竹材生產量銳減,生長過於密集和老化未更新的竹林,對於水土保持及環境具有潛在威脅。伐竹工班因無法維生而紛紛轉行下山,部落青年看不到產業前景而不願投入,台灣竹業上、下游皆面臨無法營運的窘境。本子計畫針對竹產業之產業面、政策面、環境議題面進行全方位倡議與連結,以維護居民生活與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