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議舉辦及進度追蹤 :計畫團隊內部於每1-2月定期召開計畫融合會議,追蹤各計畫進度,討論整體進度及資源共享,亦分享教師與學生參與之心得,共同審視計畫執行方向是否吻合規劃。並設定每季OKR指標,成為定期管考資料,由總計畫追蹤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並且回報至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彙整及追蹤。
2、SIG活動籌辦 :本計畫於第三期執行期間舉辦一場「環境共榮,與竹同行」之SIG活動,預計與五所有推動竹產業相關目標之學校進行跨校交流。同時邀請全台產官學研之相關單位參與,探討竹產業於臺灣現行法規及標準之困境與改善措施,企圖盤點、分工及媒合全台竹產業之資源,共同聚焦,並實際推動全臺竹產業可行之發展方向,公開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
3、大學社會責任年報撰寫 :每年配合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出版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彙整年度成果供大眾參考。
4、活動滿意度調查 :為配合實踐場域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執行方向,本團隊於活動後將視參與對象狀況設計適合的意見調查方式,做為未來活動舉辦之調整參考。年底亦配合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進行計畫年度滿意度調查,做為下一年度整體計畫合作方向規劃之參考。
1、基於氣候變遷之在地防災能量協助與提升 :透過第二期計畫於復興區義盛里與巴陵教會推動韌性社區及自主防災課程,在地已具備自主防災之基礎意識與能量。然而近年越來越重視極端氣候與淨零碳排議題,政府對於災害性救援策略除需採主動預防之規劃,更需因應在地環境與常態發生之災害,擬定特殊條件之防災政策,研提新興氣候變遷災害議題,以提升災害調適能力。
2、防災教育推動橫向整合 :除了與在地鄰里共同推動自主防災,本團隊於第二期計畫與義盛國小共同推動防災教育,透過防災主題介紹與在地模型動手做,同時搭配防災監測學習設備與介面,讓國小學童熟悉自身環境。然而防災教育需要在地各單位的協力共作,更有加成效果。於是本計畫預期將鄰里、國小、在地教會或協會之自主防災整合推動,共同促進區域內防災的橫向推動與合作。
3、科技防災應用與聯防 :本團隊於第二期計畫於復興區各鄰里推動自主防災與韌性社區時,介紹防災科技相關應用資訊,使居民縱向傳遞與分享防災科技便利。然而鄰里內各單位之間的合作,若能透過防災科技彼此應用,共構在地防災科技資訊,將更有效推動聯合防治與自主救災的高度應變力。
4、災害資情管理精緻化 :持續蒐集第二期計畫於復興區GNSS監測之位移數據,並嘗試分析與管理,同時結合防災科技應用與聯防之推動,集中彙整屬於在地的防災資情,進而提供在地政府單位與學校推動自主防災與防災教育之現有題材。另外,亦結合本計畫其他分項之環境監測數據,呈現於「復興區永續環境學習網」。
5、竹林水土保持應用與評估 :水保局近期針對竹林水土保持議題進行討論,而復興區為台灣重要桂竹產地,如何運用在地竹林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增進山區水土保持,是在地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本團隊將嘗試與水保局、林保署等專家學者討論共學,學習竹林水土保持評估方式,進一步應用至在地竹林,供在地居民參考。
1、竹廢材能源化評估 :由於復興區為台灣竹產業之重要地區,其伐採或疏伐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竹廢棄物,若以傳統方式利用焚燒進行廢棄物處理,容易在燃燒過程中產生汙染氣體。因此本計畫將評估及規劃竹廢棄物再利用的議題,找尋竹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例如生物炭、有機肥料及發電等再利用方式,達到減少環境汙染及廢棄物再生能源之推廣。同時亦配合竹產業政策發展進行調整,現因受政策影響竹產量有限,竹廢料較少之情況下先以示範性系統做試驗,儲備未來發展之能量。
2、微氣象站與微電網系統評估規劃 :經由微氣象站所獲得之資訊,可了解各地區發電潛力,進而進行該地區儲能系統建置容量評估,並可進一步擴大為社區型微電網或區域微電網之規劃。一旦電網發生故障或天災而導致區域斷電時,可透過微電網內部之儲能、創能,維持區域之緊急供電。若平日並聯台電正常供電,微電網利用太陽能與儲能系統供給負載使用,能達到節能省電的目的。並規劃「復興區永續環境學習網」,將各地區氣象資訊即時呈現於網頁,方便當地居民了解自身所居住的環境氣候狀況。
3、減碳評估 :由於全球淨零碳排議題,減碳備受注目,而復興區位於山區,其地勢較高且具有豐富天然再生資源,可作為再生能源進行應用。本計畫將進行該地區再生能源減碳評估,並結合本校大學生之專題實作,透過課程專業知識與碳足跡計算,進一步培養學生淨零碳排及再生能源實作經驗。
4、在地能源教育與微電網推廣 :本計畫將協助推廣能源減碳等相關議題於復興區,主要針對減碳、能源、微電網與電力調度管理之推廣,本期亦加入智慧電網的調度及電力管理相關知識推廣,協助在地居民可以從生活中進行節能並且更了解電網相關知識。並將於復興區推廣對環境友善的綠色能源及再生能源減碳之概念,培養當地居民了解再生能源、節能減碳及智慧電網的專業知識,並且深耕於國高中小達到能源教育及人才培育的目的。
1、在地環境教育推廣 :復興區為石門水庫集水區域最重要的市轄區,雖然當地居民所使用之水源並非來自水庫,但仍須面對許多水資源相關議題,從小培養學童珍惜水資源之觀念,推動在地水資源教育仍有其必要性。同時也藉由羅浮及義盛水資中心的落成,推廣水污染防治教育,一同維護集水區的水質。並延續前期魚菜共生系統之經驗與優游霞雲魚菜共生農場共同規劃,推動食農教育議題。
2、河川水源水質監控 :塑膠微粒近年來在全世界已成為一重要之環境議題,但目前臺灣尚未有對水庫中塑膠微粒的監控與研究,因此本期計畫將延續上一期計畫所建立的塑膠微粒分析技術,調查及監控石門水庫與四條入庫河川中塑膠微粒之分布情形。此外,由於當地居民所使用的水源為山泉水,並不一定經過正常處理程序,所以為確保部落居民的用水安全,本期計畫將在部落的集水塔安裝線上水質監控計,讓居民隨時掌握水質情況,並推廣水質安全教育。
3、空氣品質監控 :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復興區位處山區,空氣品質良好,其實不然,尤其在冬季,易受到中壢工業區及境外污染物的影響,含有高濃度細懸浮微粒(PM2.5)的空氣仍會進入復興區,而在夏季,北部位於下風處,有機污染物及氮氧化物的累積再透過太陽光照射後容易形成臭氧,影響當地居民。故本計畫將藉由空氣盒子或是聯結國家測站數據,監控空氣品質,提升當地居民對空氣污染的認知。
4、竹廢料再利用 :復興區為桂竹重要產地,在採伐或疏伐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竹廢棄物,若以焚燒方式進行處理,易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空氣污染,堆棄在山上也會有環境、觀感問題。因此本計畫將評估及規劃竹廢棄物再利用的議題,找尋竹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例如將竹材磨成竹粉,與回收塑膠混參製成塑木產品。
1、 竹產業升級 :經歷前期的調查,了解到竹產業所面臨的產業面、環境面、政策面問題,本分項將持續協助復興區桂竹產業升級,找尋與試驗降低竹材生產成本之方法,同時找尋開拓新市場的可能性。另外也將透過政策倡議,推動政策修改,進一步延伸創造原鄉經濟、永續山林及部落發展的共好機制,進而培育在地人才。
2、推動周邊事業發展 :為協助在地產業升級與竹產業發展,本分項將持續與在地竹產業團隊一同梳理產業脈絡,同時盤點在地資源與田野調查,與在地青年團體合作推動林業資源管理,推動部落共管山林資源,以永續經營為理念,帶動竹產業周邊事業發展。
3、永續山林 :復興區位處山區,擁有全台最大面積的桂竹林地,居民生活與生計皆與這大片山林息息相關。為推動永續山林發展,本計畫將持續拜訪竹產業相關產官學研合作單位,了解國內外竹產業發展趨勢,及實際政策執行面之現況與發展,進一步推動友善竹林經營與管理,追求環境永續發展。
4、人才協力 :本計畫將持續與本校「社會參與學分學程」合作,帶領學生與復興區師生協作在地議題專題,提出問題解方,激發創意思考與實踐能力,並提案申請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形成社會參與學習模式。同時亦針對在地有興趣發展之議題,媒合相關資源,協力在地共同推動議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