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後一次以小記者的身分上山。參與活動的同時,腦海中湧現的不只是此刻的畫面,還有過去點點滴滴的記憶與感觸。這次活動選在小烏來風景特定區的遊客中心暨義盛市民活動中心舉辦,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地點,因為我第一次參加小記者活動的地方,也正是這裡。如今,最後一次的採訪又回到這裡,有種「有始有終」的圓滿感,讓我更加珍惜這段旅程的收尾。
活動主題是「桃園市志工團參訪」,由義盛里的里長主持,現場邀請了分局長與鄰長們分享經驗,整體氣氛溫馨而誠摯。整場活動圍繞在「防災治里」這幾年來的努力與成果,透過在地耕耘者的真實故事,我深深感受到義盛里居民對社區安全的重視,也體會到偏鄉居民在災害面前,那種堅毅與使命感交織的態度。
里長的分享格外動人。她原是護理系出身,年輕時北上打拼,不僅接下醫院夜班的辛苦工作,更一邊上班、一邊籌措學費完成大學學業。最終,她選擇回到部落,希望為家鄉打造一個更有保障的未來。她提到,每當颱風來襲,地處山區、遠離市區的義盛里經常難以及時獲得外援,因此她與團隊積極推動社區自救機制,讓居民在災難發生時能彼此照應、自我保護。
活動中播放了一段過去颱風救災的影片,畫面中救援人員頂著泥濘,奔走於各處協助獨居長者與弱勢居民。雖然只是短短幾秒,但那份震撼卻深深烙印在我心裡——偏鄉資源的可貴,與「能否自救」往往關乎生死存亡。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分局長的發言。他分享自己原在中壢分局,調任至山區對他而言是一段嶄新的挑戰。一開始上山沒多久就遇上救災任務,他笑說:「我比較擅長半夜抓人,救災這種事,你們真的比我厲害,我還得向你們學習。」這樣謙虛又幽默的語氣,不僅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也展現他對地方經驗的尊重。接著登場的鄰長們更是語氣堅定,言語中傳遞一個清晰的信息:在災難面前,唯有勇敢與準備,才能守護家園。因為有時候,等不到外援,人可能就不在了。
在活動尾聲,中大團隊也進行了簡短而動人的分享,回顧這些年與義盛里合作推動的種種計畫與努力。對我而言,那不僅是團隊的一段總結,也像是我這段記者旅程的註解。投影幕上一張張照片閃過,我彷彿重新走過那一幕幕記錄下的場景與故事,回憶像膠捲般一格格湧現。
我記得中大團隊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使命,是讓復興區的居民具備自救的能力。」這句話深深打動我。因為他們清楚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這片土地,而只有當居民真正把學到的能力內化、落實於日常,這些年的努力才算真正留下來。這些,不只是活動或訓練,而是一種希望的延續、一份責任的傳承。
回首這段擔任小記者的旅程,對我來說,它不是單純的課外活動或履歷經歷,而是一段深刻的生命經驗。我在這裡,看見了地方的韌性、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也學會用文字與鏡頭去記錄那些不該被遺忘的瞬間。很慶幸在大學時期,選擇了這條路——替他人發聲,為地方留下痕跡,也為自己累積了一段無可取代的青春記憶。
這段路走到這裡雖然告一段落,但我知道,觀察世界、記錄生活的熱情,並不會因為角色的轉變而結束。未來的某天,無論我身在何方,我都會記得這片山林、這群人,還有我曾在這裡學到的一切。
文|王芊予
編|李若嘉
圖|王芊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