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計畫介紹

探詢地方DNA是維持地方生活與生計的核心要素,全方位考量各種結構性挑戰,並制定相應解決方案,則是確保在地產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本計畫長期耕耘桃園市復興區,以永續為軸心思考,專注達成產業提升與山林永續的雙贏任務。除持續強化社區韌性、維持環境永續、倡議產業政策、培育在地人才,更進一步協助對接法規、引導能源轉型、探索竹林碳匯,目標在於以跨域專業協作地方氣候行動、環境與公共治理,使已具韌性的復興原鄉更加茁壯、強大。

面對氣候變遷,這不僅是挑戰,也是促成轉型與發展的機會。在本期計畫中,我們將延續前期計畫的成果,並結合新的議題,持續推動復興區的永續發展。以「智慧防災」子計畫來說,將進一步深化在地自主防災能力,提升韌性社區的運作;就「能源與減碳」子計畫角度,將持續推動淨零碳排與再生能源發展,提升復興區社區能源轉型與綠化的契機與能力;以「永續環境」子計畫而言,將持續提供環境資訊來培育在地人才,同時促進在地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針對「文化與產業」子計畫,則是結合科技與文化創新,協助推動復興區泰雅族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

  •  

    智慧防災

    因應氣候劇烈變遷,提升自主防災能量

    颱風和豪雨引發的土石流、山崩是復興區最主要的災害,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潛勢區域劃分,復興區屬於高風險地區,尤其是順向坡、落石及岩體滑動現象頻繁。颱風或豪雨過後,復興區有極大風險因道路中斷、電力損壞成為孤島,後山部落尤為嚴重,撤離和救援難度更高。因此,本團隊持續深入推進復興區前、後山高災害潛勢部落的韌性防災工作,以確保災害發生時,部落具備足夠的自我防護能力。

  • 能源與減碳

    建立綠能與微電網示範,避免成電力孤島,朝減碳目標邁進

    台灣氣象局的觀測顯示,近年來台灣的極端氣候事件逐年增加,颱風的強度增大且豪雨頻率增加,導致土石流及道路損壞機率增加,孤島狀態加劇。這些自然因素大大增加了復興區的災害脆弱性,亦對該區電力穩定供應與居民生活構成嚴厲挑戰。因此,本團隊通過再生能源設備的評估與建置,儲備部落緊急用電,以確保災害發生時,部落具備足夠的自我防護能力。

     

  •  

    永續環境

    深化在地環境教育與資源管理,共同守護生活環境

    石門水庫是台灣北部主要水庫之一,復興區作為水庫集水區域的核心地帶,全區皆屬水源保護區,承擔了保護水源的重任。然而,復興區部分區域卻長期遭受缺水,及水源分配不均的困擾。至於空氣品質方面,復興區雖地處山區,但空氣質量並非一貫良好。如果受限於「山區空氣都很良好」的刻板印象而掉以輕心,部落居民可能會失去自主防護的能力。此外,環境部為改善自然水體的水質並解決露營場的污水問題,已修訂相關法規,然而,復興區的露營業者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仍是一大疑問。本團隊將通過持續的環境數據監測,提供在地水質和空氣品質的狀況參考,並實際輔導露營業者與新法規對接,提升當地環境治理的執行與成效。

  • 文化與產業

    推動在地竹產業與泰雅文化傳承,促進部落永續發展

    竹子不僅是泰雅族文化與生活的核心資源,也是應對氣候變遷、促進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資材。然而,竹產業在產業結構、環境管理及政策執行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如何突破這些障礙,實現竹產業的復甦和永續經營,將是未來需要持續探討的重要課題。因此,本團隊將持續推動在地竹產業發展,協助建置北區竹分料場,並進行政策倡議,實踐永續山林之目標。此外,外界普遍認為山區學校資源匱乏,然而實際情況卻相反:復興區中、小學真正缺乏的是能夠長期陪伴並引導學生學習的師資力量。因此,本團隊嘗試將大學專業知識與在地需求深度融合,旨在通過具文化敏感度的社會實踐回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