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資源利用概況
竹林資源在日治時期由私人企業進行調查,全臺灣約有四萬多公頃竹林。陳財輝研究員指出,在日本統治之前,先民自南部逐步向北部開發,每到一處新地方便先種竹,作為柴火和搭建工寮的材料。北部竹林多為戰後耕種,歷史並不悠久,但面積每年增加約100公頃,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
竹林具有「越砍越發」的特性,但若未經整理維護,反而會影響其生長。陳研究員提到,戰後積極開發高山種植蔬菜,但現今許多山林地區反而面臨「過度荒廢」的問題。例如,小花蔓澤蘭等藤類攀附於樹木與竹林,導致生態失衡,這也反映出山區與鄉村普遍缺乏處理竹林周邊藤蔓的勞動力。為使竹林發揮減碳效果,必須定期更新,將老竹砍除。陳研究員強調,竹林管理應在適度整理與避免過度砍伐之間取得平衡。
他山之石:東亞竹產業發展與臺灣面臨的挑戰
「竹子是窮人的寶物」,其全株皆可物盡其用。早期,竹材運輸以筏運為主,後來引進火車,再逐漸改為卡車運送。20年前,竹產業開始向「文化創意產業」及觀光旅遊領域發展,同時也出現大量臺灣廠商赴中國設廠的現象。
竹材加工相對容易,老工匠僅需一把柴刀即可製作。然而,竹材應用面臨結構不均勻、運輸成本高、不適合木材加工機械等挑戰。過去竹材各部位都有專門加工廠處理,但隨著產業萎縮,竹材已難以實現全面利用。儘管臺灣工藝技術精湛,原料供應不穩卻是一大隱憂。
陳研究員建議,竹產業需加強分工,將原材料、半成品與成品區隔,而非由工藝師一手包辦。同時,竹產業未來應朝「工業化」方向發展,提升生產效率,尤其應重視竹人造板與積層材等技術應用。目前竹資源利用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能源及建材領域。
此外,歐洲市場對竹材需求旺盛,特別是IKEA等品牌大量採用竹製家具,反映出市場潛力。陳研究員提到,中國在「南竹北移」政策推動下,竹林面積由三、四百萬公頃增至六百五十萬公頃,並吸取臺灣經驗,自製竹加工機械。如今,臺灣若要購買竹加工設備,反而需要從中國進口。中國在孟宗竹推廣與加工技術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陳研究員認為,臺灣應發展桂竹作為產業亮點,因臺灣桂竹質地較硬,適合作為特殊用途產品,如竹劍等,具備市場差異化優勢。
東亞各國對竹材的應用範圍廣泛,如日本的竹紙製作、韓國的竹葉酒與竹鹽海苔等。陳研究員最後回到臺灣,指出臺灣竹產業具多樣性,但仍面臨諸多問題亟待克服。
講者|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陳財輝研究員
文|鄧家洋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