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與法規的演進

此次活動的第一場講座,邀請了臺北市水保技師公會鄧鳳儀理事長,為我們分享竹林與水土保持之間的關聯。鄧理事長的專長在於「道路」規劃,曾參與五楊高架、高鐵、蘇花改等部分路段的水土保持計畫。他打趣地說:「有破壞,才有我的工作」,因為水土保持往往是在建設過程中才被重視。

接著,他介紹了水土保持相關法規的演變。1994年以前,相關法規僅有《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著重於「保育」功能。直到1994年,《水土保持法》通過,核心精神在於平衡開發與環境,並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此外,鄧理事長也提到「山坡地」的定義:凡標高超過100公尺且坡度大於5%的土地,經行政院公告列為「法定山坡地」,受《水土保持法》規範。

竹子的特性與應用

在演講中,鄧理事長提到10月28日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通過的消息,並進一步聚焦竹子的特性與應用。他指出,竹子的生長週期僅需四年即可達成熟,固碳效率遠高於樹木。然而,竹子因為是淺根植物,經常被與檳榔並列,給人不利於水土保持的印象。對此,他強調,崩塌地點的發生未必與種植竹子或檳榔有直接關聯。事實上,竹子有兩個重要特徵:首先,它屬於禾本科,是「全世界最高的草」。其次,竹子具有強大的地下莖系統。依特性可分為叢生竹與散生竹,其中散生竹的地下莖特別顯著,整片竹林可能源自同一根母竹。這種地下莖的特性類似百慕達草(狗牙根),雖然百慕達草的匍匐莖在地表,而竹子的地下莖則藏於土壤中,但兩者都對土壤具有保護功能。

竹林的水土保持效益

鄧理事長也分享,強降雨過後河道中漂流的植物以樟木、檜木居多,竹子反而較少,可見竹子並非對水土保持無益。他提醒我們,極端氣候下,任何植物都可能遭受破壞。竹林在特定條件下,例如土壤裸露時,也有可能引發滑動或崩塌。

在演講的最後,他回歸到合理開發與提交水保計畫的要求,深入闡釋水保法的精神。這場講座不僅讓我們更清楚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澄清了竹林不利於水土保持的迷思。

講者|鄧鳳儀理事長(臺北市水保技師公會)
文|鄧家洋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