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起一個「嘉」
說到嘉義的自然景觀,多數人會想到東石、布袋的海岸線,或阿里山的壯麗景色。不過,嘉義不僅僅有阿里山,它更是全台竹林分布最廣的地區。不僅擁有多條享譽國際的竹林隧道,嘉義也曾是台灣竹業出口的冠軍,成為竹簍、竹製家具、竹炭等產品的生產重鎮。嘉義的竹林資源不僅具有觀光價值,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透過不斷推動竹林更新與產業發展計畫,嘉義正逐步重現往日榮光,喚起人們對竹產業的記憶。
中正大學的竹光發熱綠金計畫
中正大學以嘉義本土的竹產業為起點,逐步擴展到全台竹業的共榮發展,並以「以竹代塑」的理念進軍國際市場。這一計畫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的第十二項目標—「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相契合,旨在推動竹材的再利用,並重振整個竹產業鏈。
生活就是實驗室
中正大學不僅透過校園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竹材特性及竹業傳承,還在校內外建立了實驗場域:寧靜湖竹科技生活實驗室與竹炭科技生活實驗室,為學習與實作提供平台。學生們因此對實際操作產生濃厚興趣,並通過跨域交流,與印度和印尼等國合作,研發了多樣成果,如微生物竹炭過濾器、竹炭空氣濾清器和竹炭複合式濾水器。
竹炭解決漁業問題?
台灣經常面臨颱風和水災,導致養殖魚池水質惡化,石斑魚和蝦類疾病頻發。為解決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和蝦類疾病,中正大學結合嘉義各地的產業鏈,從竹崎和大林運來廢竹材製作竹炭,研發出竹炭益生菌。這些竹炭益生菌被運至東石、布袋一帶,作為替代魚飼料使用,不僅延後了魚類發病時間,漁業產量也大幅提高,幫助當地漁民解決了生計問題。
學校力量有限,為擴大影響力,他們聯合民間企業,開始量產益生菌,幫助因光電板遮蔽陽光而面臨困境的漁民。益生菌的廣泛使用不僅改善了魚池管理,也提高了魚類攝取營養的效率,顯著降低了魚類死亡率,從而增強了漁民的收入和生計穩定性。
講者|吳志律博士(國立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中心)
文|張子儀
編|李若嘉
圖|蔡念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