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推動與實踐

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只要碳排放接近零就已達標,而我們的經濟模式大多為線性—產品從生產到廢棄,最終成為大量無法處理的垃圾。然而,隨著2050年淨零轉型政策的推動,循環經濟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現今,人們更加關注環境永續與污染減少,並且通過源頭減量、不過度包裝、友善設計等具體措施,朝向真正的循環經濟邁進,減少對資源的浪費。

政府政策推動

為了落實2050年淨零轉型,台灣的電力供應架構正逐步改變。隨著傳統能源減少,新燃料的引入導致能源缺口,需增加電力供應來彌補。然而,電力需求的增加也帶來碳排放上升的隱憂。因此,去碳化電力和電氣化成為關鍵,當電力增幅超過50%時,需加速化石燃料設備的電氣化,並推動家用設備、服務業與交通運輸的電氣化。同時,整合碳匯與碳捕捉技術,最終達成淨零目標。

大學與地方攜手合作

復興區後山部落位於高災害潛勢地區,大雨或地震後常因山崩而變成孤島。中央大學不僅在當地國小開設防災講座、進行位移檢測,還推動防災證照的培訓,讓居民感受到自身能夠為部落做出貢獻,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義盛里里長王曉貞表示:「中央大學將我們部落視作自己的家,毫無距離感,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合作。」

天災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安全問題,還可能導致偏遠山區的道路、電力與通訊中斷,影響救災進度。復興區交通不便,一旦電力中斷,將無法掌握區域內的情況。因此,中央大學開始在當地建置微電網系統,並評估利用當地豐富的竹廢料作為能源。除此之外,復興區部分地區雖然毗鄰石門水庫,卻長期遭遇缺水與水源分配不均的困擾。針對空氣品質,中央大學亦開展水質與空氣品質監測,並與當地合作推廣環境教育。

竹產業的前景與推動

在解決天災問題的同時,中央大學還看到了復興區的潛力。當地的桂竹具備極強的固碳能力,但自《禁伐補償條例》實施後,竹材生產量急劇下降,老化竹林成為環境的潛在威脅,部落青年也因看不到產業前景而不願投入。因此,中央大學希望從產業、政策與環境三個面向著手,推動竹產業的全面發展,並促進地方經濟與居民生計的改善。

透過不斷的努力,中央大學與地方攜手推動竹產業發展,並在過程中促進了相關政策的推動及媒體的宣傳,逐漸讓「竹」的議題進入大眾視野。儘管計畫推進速度不快,但中央大學始終秉持著一步一腳印的理念,與地方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面對並解決問題。

講者|蕭述三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
文|張子儀
編|李若嘉
圖|蔡念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