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產業與泰雅族文化
2015年,林志仁負責人與兄弟共同創立友順竹業,專注於私有竹林的砍伐、竹材運輸與銷售業務。他們這幾年整理了約100公頃的國有林班地,並承接桃園市農業局的相關案子。2016年起,因《禁伐補償條例》影響,他的收入受到衝擊。為了拓展財源,憑藉伐竹時累積對索道和纜繩維修的專業知識,他接下木柵高空纜車的修繕工作,進一步維持公司運營。
林志仁分享了家鄉與桂竹的密切關係。他指出:「有泰雅族人的地方就有桂竹。」泰雅族是一個以游耕和狩獵為主的族群,遷徙時常攜帶桂竹,因其用途廣泛,可用於家屋建材和日常器具。他提到家鄉卡普部落,早期並非遍佈桂竹,而是臺灣山紅柿,後因泰雅族的開墾模式,地貌逐漸轉變。泰雅族在開墾時,會先修整大樹枝葉,讓陽光滲入林間,種植旱稻、小米、地瓜。當地力衰竭後,則種植桂竹以恢復土壤肥力。遷徙時,泰雅族會攜帶梁柱等家屋骨架,但外層的桂竹則就地取材更新。過去卡普部落以梯田為主,後來逐漸轉變為桂竹林。
1980年代以來,竹材產業面臨外來竹製品與塑膠替代品的衝擊,桂竹的利潤逐漸縮減,隨之而來的是漢人開始在復興區收購桂竹筍。林志仁分享了十年來桂竹應用的案例,他經手的桂竹大多用於農用支架或蚵架。他特別提到曾載運竹材至臺南,見到當地居民天未亮便忙著製作蚵架,深感自己伐竹工作的重要意義。然而,維持桂竹產業的核心仍是高價值的日本竹劍,同時其對桂竹品質的要求也極高。
復興區桂竹的產出主要來自後山(高義、三光、華陵里),因前山的桂竹筍成熟較早,成為收購對象,竹材生產相對較少。後山則因竹筍市場飽和,轉而以竹材為主。林志仁指出,未整理的竹林甚至連獼猴都吸引不了,但定期整理的竹林能顯著提升竹材的品質與粗度,撫育成效明顯。
產業經營的侷限與創新
在演講的後半場,林志仁談到友順竹業作為竹產業鏈的上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山區人力不足。他希望吸引更多青年返鄉,提升伐竹技術含量,朝「專業化」方向發展。他提到,透過空拍機技術,可以更精準地找到適合的集材地點,提高集運效率,甚至測試新式破碎機,以減輕體力負擔。他笑說,學習空拍機是因為「不想再爬樹」。過去架設索道、集材需要深入了解地形、地貌及制高點,往往得親自攀爬。有了空拍機,不僅更省力,還能用於釐清土地邊界、尋找舊有林道,進一步節省人力。
林志仁也提到目前進入竹園作業時,友順竹業需自掏腰包修築作業道。他呼籲政府重視基礎設施,特別是山區作業道路的改善。他最後表示,若竹林持續未被妥善管理,可能帶來水土流失與生態危害,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風險。
講者|林志仁負責人(友順竹業有限公司)
文|鄧家洋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