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餐會,對我而言,或許也是自己在這段旅程中的「畢業餐會」。午後,陰雨綿綿,我乘著車沿著熟悉的道路,從學校一路晃進復興。雖然身體還拖著上完課的疲憊,卻怎麼也無法入眠,只能望向窗外,讓腦海回顧過去上山的點點滴滴,每條曲折的山路,每次旅程的悸動,都彷彿歷歷在目。
車子在最顛簸的路段前提前停下,而我也跟著人群下車。大家還未從搖晃的車程中回神,一道熟悉又充滿活力的招呼聲傳來——家媛姐站在門口,熱情地指揮著大家入席,瞬間讓現場氣氛暖了起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句話用來形容家媛姐的招呼再貼切不過。走進餐廳,看見了好久不見的若嘉與玉琴姐姐,她們依舊朝氣蓬勃,與窗外陰冷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她們的笑聲與熱情,不僅溫暖了剛從寒風中踏入的老師與山上夥伴,更讓這場餐會從一開始便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簽到後,我來到第六桌入座,身旁分別是黃元彥研究員與友順的老闆順伯。黃研究員就像我們桌的定心丸,不僅和我一起與不那麼熟悉的工班夥伴開玩笑、聊天,也讓整桌的氣氛更顯自在。而這些工班們原本顯得有些拘謹,直到凱叔的到來,一切都變了樣。從他踏進來的那一刻起,第六桌的笑聲便再也沒停下來過。
凱叔,活脫脫就是我心目中典型的原住民形象——熱情、幽默、風趣,卻又帶著細膩的關懷。他不僅照顧著每個人的情緒,還細心叮囑我們要認真吃飯,宛如這桌的康樂股長兼任風紀股長。他一邊分享自己過去的趣事,一邊確保每個人都吃得盡興。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數次提及自己童年就讀義盛國小的故事。他說,當時中央大學也曾來到山上幫助他們,讓他知道生活不僅限於山林間,還能走向更遠的地方。這段回憶,他在餐會上不只提了一次,而是反覆說了三遍,或許之中帶著些搞笑的誇飾,但聽著他與工班夥伴的一搭一唱,我仍然沉醉於他們天生的幽默與真誠之中。
餐會的中場,邀請了與會的老師與夥伴們分享心得。每個人都珍惜這段相遇與共事的時光,這或許正是我最喜歡這裡的原因之一。正如羅浮高中的波給主任所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這句話,或許也是整個計畫的核心價值——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努力,才讓大家一路走到了今天,而未來,也將繼續攜手前行。最後,大家舉杯互相祝福,也提早向彼此拜了一個早年,彷彿在這場溫暖的相聚中,為來年的合作討個好兆頭。
回程的路上,我終於在車上睡著了。這一切就像一場夢,雖然節奏緊湊,卻又美好無比。我想,這裡的每一個片段都將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裡——蜿蜒的山路、充滿活力與笑聲的團隊、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們、熱忱的主任、有趣的工班夥伴……我希望,自己能將這份熱情與活力帶走,讓它在未來的生活裡,繼續綻放光彩。
文|蔡念蓁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
下午,我們一行人乘上箱型車啟程前往感恩餐會。餐會開始,大家一邊品嚐著客家鹹湯圓與梅乾扣肉,一邊藉此機會相互認識。就在此時,最前方突然響起嘹亮的歌聲,下面的友順團隊也情不自禁地應和。那串音符猶如一段密語,彼此的歌聲交織在一起,而我們用耳朵恭敬地參與。
席間,外頭寒風無法侵入餐廳裡溫暖熱絡的氣氛。除了餐桌下熱烈的討論之外,還有人拿起麥克風,訴說著一段段肺腑之言。曾任職於長興國小的梅珍校長感謝伯勳老師協助解決水源問題;曾老師也因當初協助設置的太陽能板、氣象站及微電網,得以在停電時發揮效用而滿心欣喜;羅浮高中的波給主任則感激中大在推廣復興文化上所付出的不遺餘力,讓人倍感「有我在,就無所畏懼」的底氣。優游霞雲農場的黃老師表示,只要他還在山上,便歡迎老師帶著學生前來上課,同時期望大家能更加理解甚至改變對山區的刻板印象;蔡老師則認為,我們來到山上正是為了學習,期盼未來能繼續協助山上老師實現對教育的熱忱與夢想。
除了實質的幫忙之外,整個團隊都充斥著滿滿的人情味。義盛里曉貞里長說,在寒冷的天有大家互相送衣服,讓她覺得很暖心;而玉琴、若嘉、家媛三位助理姐姐原本覺得這份工作好辛苦,而且上山對容易暈車的人來說也好困難,可是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忙,明明素不相識,相處起來的氣氛卻有種神奇的魔力,讓他們以年為單位留了下來。
友順竹業的阿山說道,雖然長輩引領著年輕一代,但若無中大的協助,他們也難以走到今天。他還帶來了好消息:「現在林保署的案子都已通過,場地明年便會開始建設。」這番話引來眾人雀躍的歡呼。而關於計畫的未來,羅浮高中的秀玲老師滿懷期待地問道:「明年還繼續嗎?」蕭述三校長點頭肯定,回答道:「繼續!」全場頓時響起更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
臨別時,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個竹盒。伯勳老師解釋,這便當盒是用友順團隊砍下的竹子所製,他們收集了十公斤竹材,將其磨成粉末後混合家電塑膠,並運用簡單的機關卡榫組合而成。不僅降低了碳足跡,更實現了竹廢料與塑膠的再利用。展望未來,我深信我們將愈發融合,憑藉更深厚的連結,創造出更多豐碩的成果。
文|張子儀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
今年,中央大學USR計畫年末感恩餐會選在一間富有客家懷舊氛圍的小館舉行。這座位於山中的小館,不僅承載著客家文化,更是泰雅族、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交織的縮影。在這個特別的地方,聚集了來自各方的夥伴——山上的里長、校長、主任,以及中央大學的老師與學生。當晚的氣氛溫暖而感動,讓我深切體會到USR計畫 之於復興區與中央大學的價值與意義,。
USR計畫的每一分成果,背後都是無數人的努力與奉獻。中大不僅與復興區的多所學校,如羅浮高中、義盛國小、三光國小等緊密合作,更透過一系列的計畫,為山區的教育注入新活力。這不僅是一項教育計畫,更是一場關於文化與情感的連結。
對我而言,這場感恩餐會不僅是一場聚會,更是 USR 計畫精神的縮影。五年來,中央大學的師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友伴關係的深遠影響力。餐會上的笑聲、分享的故事與誠摯的感謝,讓我更加理解 USR 計畫的核心價值——這不只是技術與資源的支援,更是一份陪伴地方成長的承諾與真心。
中央大學mbhoyaw「復興」USR 計畫,讓我們能將所學回饋給桃園復興的孩子,這是我們莫大的榮幸。這不僅是對社會責任的實踐,更是一種教育傳承的使命。當我看見孩子們在遊戲中探索知識、在實作中綻放笑容,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不僅能點亮生命,也能縮短城鄉差距。
在USR計畫的支持下,羅浮高中成立僅三年,校園卻已展現嶄新風貌。土木系鐘老師協助校方防治土石流,為學校周邊環境提供安全保障。機械系蔡老師改良傳統織布機設計,提高編織效率,同時推廣並保護泰雅族的傳統工藝。更令人感動的是,團隊與友順竹業攜手合作,將廢棄竹材與家電塑膠回收再製,打造環保實用的竹塑盒。他們說:「我們不是廠商,而是夥伴。」這句話深刻詮釋了USR計畫的價值——不只是提供資源,而是真正與地方共生共榮。
如今的義盛國小,在中大USR計畫的支持下,逐步蛻變成一所充滿希望的學校。透過多方單位的協助,學校不僅引入先進的電子設備,讓孩子們透過科技看見更寬廣的世界,還透過不同的課程與計畫,開啟他們探索未來的可能性。這些變化,不只是設備的提升,更是一份希望的延續。義盛國小的校長感慨道:「如果沒有中大,可能沒有人會知道義盛國小在哪裡。」隨著學校的環境與教學條件逐步改善,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欣慰,更是一份對未來的期待。
三光國小校長則在分享中提到:「中央大學一直是山區孩子最堅實的後盾。」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USR計畫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也為中央大學師生注入了一份驕傲與使命感。未來,USR 計畫將進一步推展至三光國小,我期待看到更多的改變與希望誕生。雖然這項計畫由工學院主導,而我是企管系的學生,但透過這次合作,我認識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並深刻體會到跨領域合作的珍貴。
在這個團隊裡,每個人都是夥伴,彼此扶持、共同努力,不論過程多辛苦,大家總能找到前進的力量。正如羅浮高中的波給主任說:「當蔡老師對我說:『怕什麼,有我們在!』我就覺得充滿力量!」這句話,不僅是對地方的承諾,更是中央大學這個大家庭最真摯的情感展現。
我為自己是中央大學的一份子感到無比自豪,也為這些努力感到無比驕傲。未來,我希望自己能繼續在這條路上貢獻一己之力,讓友伴關係持續延續,創造更多可能性與美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曾被忽略的角落,讓每一份文化與生命都能被珍視與尊重。我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教育的價值與社會的進步,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綻放。
文|孫翊馨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