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忽然降下滂沱大雨,車窗模糊,濕潤的瀏海貼在額頭,與車內悶濕的氣味交織,使這趟上山的旅程悄然籠罩在水的意象中。大雨如絲如瀑,灌入思緒,也瀰漫於車廂,直到我們抵達義盛國小時,雨勢才稍稍緩和,衣服也才逐漸乾透。那片經穀雨洗禮後的山嵐,終於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國小瞭望臺上新設的沙發彷彿也知曉這場雨的節奏,靜靜等待觀者坐下,凝視遠方。
消防員推著行李箱登場,箱中不是衣物,而是各式緊急裝備。他笑說:「我忘了這件怎麼穿了欸!」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語,瞬間點燃孩子們胸中溫熱的關懷。消防褲、消防衣、消防靴、消防頭盔……孩子們一個個湊上前,專注而細膩地幫這位「忘了怎麼穿衣服」的消防員逐件穿戴,那是一場溫柔的加冕儀式,孩子們以童真的手,為他披上象徵榮耀與責任的裝備。
當裝備齊全,氣瓶背上、頭盔戴好,消防員的聲音變得遙遠,每說一句話,都伴隨一次深吸氣。那吸氣聲在走廊間迴盪,孩子們也隨之由喧鬧轉為安靜,那是一種真正「無聲」的貼心,如蜜般溫潤著每一位在場者的心。
「沒有大人在的火是壞火,有大人在的火才是好火。」
「火災中搶的是時間,不是毛巾。」
幾句簡單卻鏗鏘的話語,不僅為孩子們帶來嶄新的認知,也撼動了我們長久以來對火災的既定想像。逃生,不是選項,而是生存的首要條件。消防員說起那些因搶救毛巾而倒臥浴室、永遠無法歸家的故事,讓現場每個人都感受到震撼與警醒。
我們或許也曾以為,火災發生時應該先開門,以免門變形難以逃生。但當火源來自門外,那扇門反而成了守護生命的屏障。打開窗、關上門、撥打119,一道門,可能正是生與死的分界。
課程尾聲,小朋友在白紙上畫下「停、趴、滾」的逃生口訣:當火焰燒到身上時,應立刻停住,避免加劇火勢,再俯身趴下、左右翻滾,以雙手護臉,藉由翻滾撲滅火焰,將傷害降到最低。
山間細雨依舊綿綿,像一首低語不止的詩。而火——原本令人畏懼的存在,卻在消防員一字一句的引導中,轉化為一種可以直視與面對的力量。孩子們在水的洗禮中,聽見了火的聲音;在煙霧與吸氣聲中,學會了冷靜與判斷。這不只是一堂課,更是一場生命與自然的深刻對話。
文|張子儀
編|李若嘉
圖|張子儀
隔了一個學期,我再次以小記者的身分回到義盛國小,參加並記錄這次的防火教育活動。重返熟悉的山林,看到熟悉的孩子與熟悉的笑容,一切彷彿未曾改變,卻又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他們悄悄長大了一些。
這次活動分成兩個場地進行,首先是在學校的戶外平台,各年級的孩子們依序排隊參加基礎防災課程。謝教官帶來整套裝備,讓孩子們實際體驗穿戴消防服的感覺。小小身軀被厚重裝備包裹,看起來略顯吃力卻十分可愛,也讓大家更能體會消防員平日的辛苦與專業。
教學過程中,謝教官總是充滿活力,語氣輕快,與孩子們互動頻繁,氣氛歡樂又自然。他特地詢問孩子們的族語名字,讓防火教育不只停留在知識傳授,更添一層文化尊重與交流的溫度。在這場課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新知識——原來消防員背的並非「氧氣瓶」,而是「空氣瓶」!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讓人對火場的真實情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消防員戴上面罩示範時,全場頓時安靜下來,因為戴著面罩說話相當困難。這種現場感十足的展示,也讓孩子們對火場環境的嚴苛有了直觀的體會。消防員還特別提醒,廁所、樓梯間等我們常忽略的空間,其實是火災中常見的危險地點,並一一釐清了常見的逃生迷思。
平台教學結束後,孩子們被分為三組,前往活動中心進行火災模擬演練。由高年級學生率先登台,示範逃生三步驟:「停、趴、滾」。山裡的孩子依然一如既往地活潑不怯場,總是勇敢地站出來示範,帶動全場學習的氣氛。此次教學也搭配了豐富的影片教材,包括新聞片段與真實案例,讓孩子們更有臨場感。從他們驚訝又專注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對課程的重視與投入。
演練後,消防員請孩子們將逃生步驟畫下來,而手上的色筆背後也有一段溫馨的小插曲——這是消防員哥哥特地在活動前幾天外出採買,只為讓孩子們能盡情揮灑創意。在鼓勵與陪伴中,每一幅畫都展現出孩子們獨特的想像與藝術天賦,也讓人看見學習原來可以這麼有趣、這麼富有創造力。
最後,每位孩子都收到一個可愛的滅火器造型存錢筒作為小禮物。看著他們開心地展示戰利品、彼此分享,那份純真笑容令人動容。這場防火教育,不僅是一堂課,更是一段珍貴的回憶。
離上次上山已經有些時日,但當我再次看到這片山景、孩子們熟悉的臉龐與充滿熱情的眼神,記憶便一瞬湧上心頭。有些孩子長高了,也有新面孔加入其中。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這份純真與快樂,自在地成長。而我,能再次回到這裡,記錄他們的學習與蛻變,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謝謝義盛國小,讓我參與這麼有意義的一天。
文|王芊予
編|李若嘉
圖|王芊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