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中央大學出發,單程車程接近一個多小時。原以為會很漫長,沒想到才剛閉上眼小憩一會兒,醒來時眼前已是如夢似幻的山景。那天雨下得特別大,一度讓我們懷疑是否能順利上山。但當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所有的不安與顧慮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驚嘆與感動。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雲霧繚繞」,那種被霧氣輕柔包圍的感覺,如同置身仙境,連心情也變得無比寧靜。
這次來到義盛國小,讓我想起去年參加「小中大營隊」時,曾在校園裡與這些孩子們相遇。如今換我來到他們的地盤,看見一張張熟悉的笑臉,覺得這份緣分特別可愛又溫暖。
走進校門,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泰雅文化氣息。校園裡隨處可見與泰雅族相關的裝飾與說明,例如展示射箭技巧的布條等,讓我這個漢人學生感到既新鮮又敬佩。原來在學校這樣的空間中,也能見證如此真摯而用心的文化傳承。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感受原鄉文化如何與教育結合,讓孩子們從小在潛移默化中認識自己的根與身份。在義盛,孩子們的五官與眼神中,透露出山林民族獨有的純真與靈動。
雖然活動時間不長,只有短短兩個小時,但內容非常豐富。大哥哥大姐姐們設計了一系列有趣又實用的科學課程,從地震與地形的關聯,到岩石的分類與特性,讓孩子們以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探索自然的奧秘。特別的是,課堂上不只是單方面的講解,而是透過互動實驗,讓孩子們兩兩一組磨擦不同種類的岩石,比較它們的硬度。孩子們玩得興致盎然,整堂課在歡笑聲中流動,充滿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我雖然只是站在一旁拍攝紀錄,卻不知不覺被拉回自己的小學時光。記憶中的自然課較為單調,哪像現在這樣富有創意與互動性,讓人羨慕。
課程的尾聲,是我最喜歡的環節—用黏土製作地球結構模型。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黏土,一層層堆疊出內地核、外地核、地函與地殼,最後親手將模型剖開,觀察各層的厚度與排列。我站在一旁,看著他們聚精會神的模樣,那種專注與驚喜的眼神,讓人深受感動。尤其當他們驕傲地向我展示自己的「地球」,我也不禁被這些童真的創作所打動。
雖然這趟行程短暫,卻帶給我無比珍貴的回憶。也許是山中特有的寧靜磁場讓人放鬆,又或是這座小學獨特的氛圍帶來的安心感。在這裡,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像都市那樣疏離與制式,而是多了一份朋友般、甚至家人般的緊密情感。每位老師都叫得出孩子的名字,每個孩子也會主動打招呼,這樣的畫面,在其他學校實屬罕見。
這不只是一場報導任務,更像是一趟心靈的小旅行。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次踏上這座山,與這群可愛的孩子們重逢。
樓梯一側的學習單上寫著:「每個人的感覺都很重要。」教室外,孩子們的2025年新年新希望拼湊出「我可以改進生氣」的字句。走廊間飄來歌聲與琴音,腳下是藍色的操場,遠方則是一條蜿蜒穿進綠林的柏油馬路。他們分享著喜愛的歌曲,述說著爸爸的故事;他們抓住短暫的十分鐘下課,像風一樣衝出教室,在刺眼的陽光下沿著斜坡翻滾。
一切短暫而迅疾,彷彿一幕幕跑馬燈閃過三月炙熱的午後。我們的腳步剛踏出中大白紙上的公式,下一秒便已身處山巒環抱的盛義國小,而如今,又即將離去。歸途中,車子駛過百吉隧道與崁津大橋,在午後四點初,回到人潮尚未聚集的中央大學後門。
文|蕭詠甄
編|李若嘉
圖|蕭詠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