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發前,由於昨晚下過雨,天氣顯得有些濕涼。我們蜿蜒穿梭在復興區的山路中,儘管一路上有些悶熱,但當我們抵達義盛國小後,所有的不適感都消失了。進入禮堂後,我們開始準備今天的課程—碳排放教育。為了讓課程更生動有趣,環境工程研究所的學生們特別設計了一些有關碳排放的小遊戲,讓碳排放的原理變得更容易理解。為了確保稍後的課程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大家先輪流試玩,根據反饋進行小部分的調整。

小朋友們坐定後,來自中大的大哥哥開始介紹什麼是碳排放,並使用淺顯易懂的動畫來講解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並透過問答的方式,傳達大氣中各種氣體的比例,特別是二氧化碳,這是今天主要討論的重點。再來,他提到生活中哪些食物會造成大量的碳排放,進而對地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他詳細講解了蛋、豆、魚、肉類等食物所排放的碳,並統整出一個量化表,從碳排放最多的牛肉依次到豬肉、雞肉,再到穀類和綠色蔬菜。直觀的表格加上食物圖片成功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許多小朋友紛紛舉手搶答,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接著,課程延續了環境保護的主題,介紹了各種不同的發電方式,特別指出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外部成本,並介紹了國家的政策走向,如何利用天然資源來產生電力。由於台灣陸地面積有限且四面環海,大多數風力發電站設在西部沿海。同時,他也講述了太陽能和生質能發電的運作方式。在介紹完這些發電方式後,他開啟了一連串的問答環節。可以看出來學生們都非常投入,這種介紹後問答的方式不僅抓住了他們的專注力,也讓學生在舉手回答問題時獲得成就感。講師也能夠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整體過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和目的,是一種很好的教學互動方式。

最後,話題回到碳排放,提倡學生們可以透過多吃蔬菜、隨手關燈等方式來減少環境污染,以避免對未來造成更多不可逆的傷害。在綠色行動的同時,也能夠延緩全球暖化。接著進行由中大學生自己設計的小遊戲,讓小朋友們運用撲克牌來計算碳的增加與減少,只要成功消除排放出的碳就算得分。

在最後的頒獎環節中,台下的學生通過活潑的尖叫聲助興,整個氣氛非常歡樂和融洽。此時,兩位小妹妹問我能不能幫她們拍照。我發現義盛國小的學生們都非常樂天,在與我們互動時也不怕生。或許我們相處的時間不算多,但能和他們一起度過這些特別的時光,真的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

文|蘇子庭
編|李若嘉
圖|蘇子庭

這學期在義盛國小舉辦的最後一個活動不知不覺已悄然到來。跟隨著團隊的老師、同學和姊姊們一起上山,經歷了一輪春夏秋冬,透過相機和文字記錄,陪伴著他們走過了一年的旅程。時光飛逝,令人難以置信,記憶彷彿還停留在第一次上山時蜿蜒蓊鬱的山路上,如今卻要與一些熟悉又可愛的高年級小朋友們告別了。

這學期最後一次活動的主題是碳排放。這次的課程雖然只有一個小時,但內容豐富且緊湊。特別的是,中央的學生們還帶來了自行設計的「碳排放」桌遊,讓課程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今天的課程議題讓人深思,畢竟在國際間,碳排放計算及碳權分配已成為熱門議題。

課程一開始,講師簡要介紹了溫室氣體的概念。除了我們熟悉的二氧化碳、水氣、甲烷外,還有一些來自工業排放的氣體,如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及三氟化氮等。講師還和小朋友們分享了溫室氣體的正面作用——正是因為有溫室氣體,地球才能維持適宜人類居住的溫度。然而,由於人類過度砍伐雨林、畜牧養殖和工業排放,這些溫室氣體大量產生並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多餘的熱能被吸收,引發了全球暖化。

「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能做什麼來減緩這個問題?」當講師拋出這個問題時,小朋友們紛紛舉手回答。他們提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多食用本地蔬果,以及多種植樹木等方法。我想,住在充滿芬多精的山林間的小朋友們,可能很難想像在鋼筋水泥的都市裡,政府還需要推行種樹和建設公園來提高綠地覆蓋率的政策吧。

下半部分的課程由中大的學生帶領小朋友們玩碳排放桌遊。這款桌遊以撲克牌為基礎,黑色花色代表產生的碳排放,紅色花色代表可抵消的碳排放,撲克牌上的數字則代表碳排放的量值。小朋友們圍成一圈,每人拿到八張卡牌,由關主先出首張牌,接著小朋友們需要合作,讓最後的碳排放總數小於零,即紅色花色的總點數要大於黑色花色的點數。因為不能偷看其他人的卡牌,這個遊戲不僅考驗小朋友們的算術能力,還考驗他們的默契和運氣。

高年級的小朋友很快就掌握了這個遊戲的規則,甚至多玩了一輪。低年級的小朋友則顯得有些茫然,但在主任的引導下,他們稍微改變了遊戲規則,改為每人出一張卡牌,數到三同時掀開,如果紅色花色的點數總和大於黑色花色的點數總和,則這一回合整組得分。無論是使用哪種遊戲規則,小朋友們都從中理解了碳排放的增減概念,並在遊戲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圓滿結束,與小朋友們道別時,心中充滿了不捨與喜悅。看著他們蹦蹦跳跳的背影,我感覺今天自己又被小朋友們喚起了青春的活力,在課業繁忙之餘得到了短暫而寶貴的充電。我期待著下學期的活動,也期待著再次見到他們的日子,一起倒數計時,期盼那一刻的到來。

文|蔡念蓁
編|李若嘉
圖|蔡念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