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桃園生活的第三年,公車曾帶我前往的地方散落在記憶的某處,各區的相對位置早已模糊不清。日子倒數著,命運似乎正悄然推動我與這座城市更加親近。
這次,中大mbhoyaw復興USR計畫引領我走進復興區。我們搭乘九人座廂型車,從中央大學出發,駛上高速公路,穿越蜿蜒山道,進入兩側竹林夾道的路段。司機大哥搖下車窗,笑著說:「我們是中央大學。」烈日下,鐵閘門緩緩打開,車子繼續前行,直至抵達義盛國小的停車區。我們結束約一個小時的車程,雙腳再次踏上這片土地。
此次活動的主題是「環境教育入班教學課程」,授課對象為義盛國小四年級的六位學生,講師則是中央大學環工所的學生。兩小時的課程圍繞著「水」這個核心要素,並分為兩個單元。
課程從水往低處流的基本特性展開,再以「哪些東西具有吸水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姐姐運用影片輔助教學,透過實驗展示「毛細現象如何使水在不同大小的縫隙間移動」。理論講解後,課程進入實作階段—客製化帆布包。
孩子們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用顏料塗抹不同的植物,拼湊出五彩繽紛的圖案。他們將葉片的紋路、松果的鱗片細細印製在帆布上,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其中,一位弟弟特別勇於嘗試,他放下所有材料,直接在掌心上色,最後重重地在帆布袋上印下專屬於自己的印記。
第二堂課的主題是「虹吸現象」。大哥哥從盛義國小的魚菜共生裝置切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其原理。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虹吸現象」,大哥哥在教室前方用透明容器進行示範。孩子們圍繞在大哥哥身旁,目不轉睛地觀看水流變化。大哥哥則不斷提醒:「水管內不能有空氣,且出水口必須低於起始水面。」
當小朋友掌握基本概念後,他們開始進行實驗驗證。為了使水流更加清晰可見,大哥哥特意在兩個容器內加入不同顏色的水。當水從起始容器流入較低的容器,顏色瞬間融合,使虹吸現象一目了然。
實驗結束後,大哥哥回歸理論,總結道:「虹吸現象的關鍵在於確保水管內充滿水、無氣泡,並且出水口必須低於水面,否則水無法順利流動。」
樓梯一側的學習單上寫著:「每個人的感覺都很重要。」教室外,孩子們的2025年新年新希望拼湊出「我可以改進生氣」的字句。走廊間飄來歌聲與琴音,腳下是藍色的操場,遠方則是一條蜿蜒穿進綠林的柏油馬路。他們分享著喜愛的歌曲,述說著爸爸的故事;他們抓住短暫的十分鐘下課,像風一樣衝出教室,在刺眼的陽光下沿著斜坡翻滾。
一切短暫而迅疾,彷彿一幕幕跑馬燈閃過三月炙熱的午後。我們的腳步剛踏出中大白紙上的公式,下一秒便已身處山巒環抱的盛義國小,而如今,又即將離去。歸途中,車子駛過百吉隧道與崁津大橋,在午後四點初,回到人潮尚未聚集的中央大學後門。
文|朱庭郁
編|李若嘉
圖|朱庭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