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有幸擔任小記者,參與記錄來自桃園復興區羅浮高中的同學們來到中央大學,體驗一場別具意義的「織布文化課程」。這不只是一堂課,更是一場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的交流對話。
這群來自山林的孩子,年紀雖輕,卻早已在織布這項技藝中展現驚人的底蘊。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在學校也持續學習織布的技巧。無論是線的排列、經緯交錯的節奏、色彩的搭配,甚至圖騰背後的意義,每位同學都熟練而專注。他們的表現讓我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傳承,不是口號,而是一代代透過實踐與熱情所交織出的生命故事。
這次活動中,最讓我驚喜的,是中央大學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們,結合課堂所學,設計出了一款「織布模擬器」。這個模擬器可以讓使用者透過數位方式體驗織布,不僅能自由調整線色與圖樣,還能即時看到成果呈現在畫面上。這個點子來自他們在選修課中認識原民文化後的啟發,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創造出一個連結傳統與科技的橋梁。
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孩子們操作模擬器的那一刻。他們不只是玩得開心,而是把自己對織布的理解用在設計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當看到畫面中出現自己設計的圖樣時,他們臉上的驚喜與成就感簡直藏不住,有個同學甚至說:「這是我未來想織的布耶!」那瞬間,我好像真的看見文化與科技真正融合的模樣,也看見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更感動的是,來自工程背景的大學生們,透過與孩子們的互動,重新認識了「文化」的重量。他們開始思考,不只是怎麼做出一個模擬器,而是如何讓更多人看見織布的價值、怎麼讓科技成為文化傳承的推手。他們的這份用心,讓這個模擬器不再只是作業,更是一個來自內心深處無法言喻的成就感。
身為小記者,我不只是旁觀者,也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文化交流的雙向意義。一開始我們以為是「帶」資源給孩子們,沒想到最後卻是從他們身上,重新學會了什麼是文化的力量、創意的本質。他們的純粹與堅持,是我們在大學教育中少見卻極其珍貴的力量。
當孩子們離開中央大學的那一刻,我心中卻種下了新的希望──那是一種來自文化與科技交會的火花。我想像著,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結合AI、VR的織布工具?會不會有更多原民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文化、傳承故事?又會不會有更多大學生走入部落、走進人群,把所學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這堂課,不只是課程,不只是計畫,而是一段關於「理解」、「尊重」與「創造」的旅程。而我,能成為這段故事的見證者,真的感到非常榮幸。
文|孫翊馨
編|李若嘉
圖|孫翊馨
重山環繞,溪水潺潺,在苗栗縣泰安鄉林木蒼鬱的深山中,由八個泰雅族部落組成的南三村,宛如繁星般灑落在大安溪畔的河谷與山腰;中低海拔山區的植被遮擋了七月的烈日,我們與羅浮高中的學員一同走入山林間,開啟一場與泰雅族部落的文化交流之旅。
旅程的開始,我們徒步走過橫越大安溪的象鼻吊橋。這座橋一次僅能容納15人,連接兩側深邃河谷,懸空的橋身因腳步而輕輕晃動,讓人不禁緊繃神經、精神抖擻。走過吊橋,沿著古道前行,斑駁的彩繪欄杆見證著歲月痕跡。穿梭竹林之間,我們抵達山腰的象鼻部落——其泰雅族語意為「番石榴」,而漢名則源於山形酷似象鼻。部落入口的水圳上鐫刻「象鼻」二字,引流自大安溪,灌溉農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族人。在部落中享用泰雅風味料理後,我們前往體驗泰雅射箭文化。
泰雅族的弓修長平直,外型雖輕巧,卻凝聚著祖先世代狩獵的智慧。搭箭、拉弓、瞄準,在緊張的寂靜中放箭,箭矢瞬間劃破空氣,筆直射入象徵山豬的箭靶,那一刻,緊繃的情緒才稍稍鬆懈。靶上的箭尖深深刺入,似乎也象徵著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理解,逐漸深入。
接著我們來到天狗部落,走訪北勢群總頭目的家。泰雅族的頭目為世襲制,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年事已高的前任總頭目。他至今仍親手從山林中採藤、編織,手工製成的藤籃懸掛在牆上,飽含時間與記憶的重量。一位耆老奶奶則為我們吟唱泰雅古調。古調本為部落調解紛爭時的傳統語言,旋律無既定格式,歌詞隨情境而生。當天奶奶以歌聲感謝我們的來訪,悠遠的吟唱如山風輕拂,撼動人心。
當現任總頭目回家後,他加入我們的對談,談及泰雅族的傳說、日治時期的歷史、宗教對傳統祭儀的影響,以及族語與文化教育的危機。他的談吐展現了文化領袖的深度與擔當。其中一段談話最讓我難忘:他的祖父曾帶領部落抗日,而父親卻因見日本治理改善族人生活而心懷感激。但頭目說,他不偏頗任何一方,因為每個人所處的時空不同,觀點也各有其背景與價值。沒有誰對誰錯。
離開天狗部落後,我們在戀綴工坊體驗織布掛飾。編織時,針線於交錯的織線間穿梭,每一針每一線堆疊出細緻布面。老師並未教授收線技巧,因為傳統上是靠織線間的緊密摩擦來固定結構。兩個半小時的努力,僅完成約10平方公分的織面,更讓人敬佩泰雅織女的工藝與耐性。
翌日清晨,我們踏上大安部落的田園巡禮。山徑蜿蜒,晨霧漸散,遠山顯影。我們行經伐木場、菜園與教堂,在寧靜山野間感受部落日常的節奏。
旅程尾聲,我們再次回到戀綴工坊,製作家徽鑰匙圈。根據文獻,家徽是北勢群泰雅族特有的織物,女性出嫁時會將家徽佩於額上。其圖紋裝飾自由多變,但骨架必須以向陽之竹製成,以確保韌性。老師拿出自己為未來媳婦所編的家徽,黑色布面上縱橫五彩織線,下方垂掛純白流蘇,象徵對婚姻的重視與祝福。在七月的蟬鳴中,我們靜靜地一針一線完成家徽鑰匙圈,也在這段靜謐時光中,為這場文化之旅劃下溫暖的句點。
走過象鼻吊橋與古道,傾聽總頭目述說歷史,體驗北勢群泰雅族的編織技藝,兩天一夜的織布工藝文化營,讓我們跳脫網路與書本,真實地走進泰安鄉的泰雅部落。這不僅是文化交流,更是一場學習尊重與理解的旅程。未來,我們也期許自己成為文化橋樑,將這段難忘的經歷,持續傳承與分享下去。
文|束承叡
編|李若嘉
圖|束承叡
「Lokah!」一位大姐熱情地對Yuri姐打招呼,Yuri姐也以同樣的精神回應她。我好奇地問Yuri姐這句話的意思,才知道「Lokah」在泰雅語中是「加油」的意思。這次羅浮高中織布工藝文化體驗營有三位帶隊老師,都非常親切,完全沒有距離感,跟我們有說有笑,毫無教師的嚴肅與權威。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從這三位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原住民文化、語言與生活的知識,甚至覺得自己似乎也感染了他們的樂觀與豁達。
織布營的內容遠不只是織布,它不只是桃園與苗栗兩地原住民的文化交流,更是讓像我這樣的局外人大開眼界的體驗。在部落巡禮中,我們走過一座高懸的吊橋,讓我更珍惜平日上學時所走的實心地面。嚮導大哥說他以前上學就是要過這座橋,讓人肅然起敬。沿途我們認識了許多在地植物,大哥不愧是當地人,從藥用、食用到生長模式,無所不談。與我這這種都市小孩不同,對他們而言,這都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這份與自然共生的知識與技能,讓我深感佩服。
在織布體驗中,我學習了泰雅族的圖騰意義與美學,還意外獲得Yuri姐的稱讚,說我織得很整齊,有成為她徒弟的潛力。雖然我腦中不免浮現「自動化製造」的念頭,但也明白了,正是這份來自雙手的溫度與獨特性,才讓織布藝術真正動人,就像我們受到當地人熱情接待的那份人情味一樣。
這趟旅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拜訪部落的頭目家庭。前任頭目爺爺是藤編工藝的大師,向我們分享了竹簍編織的技藝與部落的歷史文化。而另一位阿姨則是泰雅古調的專家,她那宛如天籟的歌聲令人陶醉。泰雅古調沒有固定歌詞,而是依照當下情境即興吟唱,唱出真實的心情。
現任頭目是爺爺的兒子,分享了許多族群的歷史、祭儀、生活方式等等,也打破了我許多原本的刻板印象。我特別喜歡他提到「以月亮計時」的方式,他們會說「幾個月亮後見」來約定未來的事情,比如履行婚約。下次我也想對朋友說:「幾個月亮後見!」聽起來是不是特別酷?
衷心感謝所有工作人員與參與的師生,文化的真正理解,果然要靠實地走訪才能獲得最深刻的體會。教科書上的原住民介紹畢竟只是冰山一角,若你也感興趣,不妨規劃一次屬於自己的部落巡禮。最後提醒自己與大家:生活中總有許多挑戰與困難,但每完成一件事,別忘了對自己說一聲——Lokah!
文|蘇祈憲
編|李若嘉
圖|蘇祈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