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代醫療科技日益進步,大眾對急救知識的認識也比以往普及許多,但如果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際操作經驗,面對突發狀況時依然可能不知所措。為了讓居民真正具備在緊急時刻出手相助的能力,中大特別在義盛里舉辦了「CPR + AED 急救技術證照班」,希望大家不只願意行動,更能正確施救。這次課程特別邀請擁有多年實務經驗的張宏裕老師,帶來扎實的教學與完整的實作演練。

在技術教學部分,張老師循序漸進地帶著大家操作CPR、使用AED、甦醒球,以及異物梗塞的哈姆立克法與戰術止血帶的應用。每一個步驟他都講解得非常仔細,並親自示範,讓我們理解「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實作時,他會走到每位學員身邊觀察姿勢與施力方向,適時調整,確保每個人都能掌握正確技巧。

參與課程的多是年紀較大的里民,但他們在操作 CPR 與 AED 時的專注與投入,絲毫不輸年輕人。大家互相鼓勵、幫忙修正姿勢,特別是在三人一組輪流施作 CPR 的環節,更展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種輪流方式,是為了模擬救護車延誤的情況,避免單一施救者因體力透支而影響品質,實際數據也證明,輪流施作的效果更佳。

課堂中,張老師分享了一組令我震驚的數據——過去,即使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台北,一百位需要急救的人中,最終僅有兩人能存活。然而,隨著政府推廣 CPR 教育與廣設 AED,近年存活率已提升至 35%。這背後的差距,正是民眾願意行動、願意學習所帶來的改變。當我問到:「若只是略懂急救,會不會因為急著幫忙,反而耽誤專業處置?」老師篤定地回答:「不會。」因為救護車抵達前的每一分鐘都是黃金時間,多一雙手,就多一分生還機會。他還特別提到《緊急醫療救護法》第十四條之二,保障在正常施救情況下的民眾免於法律責任,讓我們更能安心地「勇敢救人」。

身為小記者,當我拿著相機捕捉每一個專注的眼神與努力的身影時,看著長者們蹲在地上反覆練習、彼此加油,我深刻感受到,這不只是一次技能訓練,更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大家在同一個空間裡學習、合作,彼此的距離也更近了。雖然我曾在學校學過 CPR 與 AED,但今天的收穫依然豐富——不只複習了原有知識,也學到更多延伸技巧,更明白這些動作背後的生命意義。急救,不只是「會」與「不會」,更是一份對生命的尊重與危急時刻願意伸手的勇氣。

下山的路上,望著窗外翠綠的山色,我想著今天的課程——學到的不僅是一套技能,更是一種態度: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願意成為那雙伸出去的手。或許這雙手並不完美,但它可能改變一條生命的軌跡。希望我們一輩子都用不上這些技能,但若那一天真的到來,我們已經準備好,不會因恐懼或猶豫而退縮。你的行動,不僅能讓一顆停止的「心」再度悸動,更是從「心」出發的重生,喚醒生命最深處的溫暖與希望。

文|塗玟荇
編|李若嘉
圖|塗玟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