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三光國小參加營隊。相比第一次,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我都更加有底氣,這也讓整個營隊過程順利了許多。老實說,原本我最擔心的是:他們還會記得我嗎?沒想到一下車,第一次帶過的小朋友就齊聲喊出我的綽號。那一刻,我真的鬆了一口氣,也瞬間感受到這趟旅程絕對值得。
三光國小的孩子本來就不多,所以彼此都非常熟悉,完全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破冰」。他們活力滿滿,不像有些孩子初見時還會顯得害羞拘謹。正因如此,無論是我們或是帶活動的團隊,上起課來都輕鬆愉快許多。雖然距離上一次見面才短短半年,但孩子們明顯更成熟了——上課時更能專注聆聽,回答問題也更加自信大方,甚至還會搶著分享自己的想法。那幾個瞬間,我真的有種像老父親看著孩子成長的欣慰感。
不過他們也很會切換風格。一下課立刻變成「狂暴模式」,拉著我們去操場參加「三光國小運動大會」——棒球、羽毛球、籃球、跑步、呼拉圈,樣樣來。老實說,以現在的我,根本不可能在大太陽底下這樣激烈運動,但當我跟他們一起時,整個人好像也被拉回童年,回到那個無所畏懼、和朋友肆意揮灑汗水的大笑時光。也因此,我一直覺得,這樣的營隊從來都不是單方面我們去教導他們而已,他們也在教我們——讓我們重新找回一種純粹的快樂和精神上的補給。
而這次,最讓我驚艷甚至有點羨慕的,是他們驚人的想像力。用「天馬行空」來形容,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誇張。他們不僅會想,還會做。這次的手作課程特別豐富,尤其在製作橋梁和綠能房屋的環節中,每個人都展現出非凡的創意。有些孩子甚至使用落葉、樹枝、蝸牛殼等自然素材來裝飾作品,讓成品不僅美觀,還充滿了「在地的藝術感」。那不是為了做出一個好看的「標準答案」,而是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與想法。這種創造力,尤其對我這個主修藝術的人來說,特別打動人心。
再次來到三光,我更加確定一件事:如果未來還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回來。因為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活動,而是一段會長久留存在我心中的記憶。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營隊即將結束時,一位小妹妹蹦蹦跳跳跑來找我,手上拿著一個恐龍造型的小電風扇要送給我。她說:「因為你的綽號是恐龍,我一看到這個就想到你。」那一刻,我雖然表面平靜,但內心卻感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這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禮物,但那份心意卻無比真摯。也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在他們心裡,是真的有留下些什麼的。
那個恐龍電風扇,我會一直留著,放在租屋處最顯眼的位置。每次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幾天的陽光、操場、孩子們的笑聲,還有他們叫我「恐龍哥哥」的聲音。這些記憶或許很日常,卻對我來說極為珍貴。我的文字或許無法完全傳達我對三光國小孩子們的感受,但我可以很真心地說:我愛三光國小。
文|徐少謙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
與以往擔任小隊輔的經驗相比,這次的任務格外明確——我們的主要角色是陪伴與帶動孩子的氣氛。所幸,孩子們對這場營隊本身就充滿興趣,因此整體氣氛十分熱絡。我們隊輔不需過度介入,只需在一旁適時給予鼓勵與支持即可。
本次「永續環境教育營」的課程由中央大學各個科系的教授與學生共同設計與教學,內容涵蓋了許多我平常較少接觸的領域,也讓我有機會吸收新知,拓展視野。課程中特別強調「動手做」,期望透過實作強化孩子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每當進行實作環節時,孩子們總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投入。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土木系教授團隊所設計的建橋活動。孩子們分別挑戰「橋的穩固性」與「橋的美觀度」兩個任務:前者比誰的橋能支撐最多沙袋,後者則考驗設計是否結合地景、美觀性與與設計圖的一致性。我們小組的兩位孩子在設計圖階段就表現出色,受到老師與哥哥姐姐們的大力稱讚,或許正因如此,他們在實作階段投入更多心力與專注。過程中,雖然偶爾有些小爭執,但孩子們懂得互相妥協、分工合作,最終也順利完成作品,並贏得活動獎勵。
在這之中,我看見了那種不設限、不被公式與標準答案束縛的創造力。相較之下,我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創造力似乎被不斷社會化、制式化了,常常陷入「尋找正確答案」的迷思,而忽略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而這些孩子用行動提醒了我,該如何找回屬於自己的想法。
這次的隊輔經驗,對我來說不只是回到熟悉的角色,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學習歷程,我漸漸發現,自己在這段過程中也悄悄地被孩子們影響了。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回應、在實作時專注投入、在團隊合作中學會包容與溝通,每一幕都讓我深深感動。也許我們以為自己是來「帶領」孩子的,但實際上,他們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教會我們如何重新看待學習與創造。
在學業壓力與責任逐漸加重、思維越發框架化的此刻,能夠與孩子們這樣真誠互動,對我來說是一次難能可貴的重啟。這段經歷不僅讓我重新省思自己,也再次提醒我,要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我想,這就是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它從來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場雙向的交流與成長。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與感動。我很感謝這次能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並重新連結那份對學習最初的熱情與初心。
文|賴德云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
在這次參與「三光國小永續環境暑期營」的旅程中,我獲得了一段難以言喻的珍貴經歷。這不僅是一場短短四天的營隊,更像是一段與自然、童心與教育交會的深刻旅程。在那幾天山林與笑聲交織的時光裡,我看見了教育的另一種光芒。
第一天是通勤與場佈。許久未上山的我,一踏上那蜿蜒曲折的山路,便被久違的暈車感襲擊,身體在搖晃中略感不適。山區與平地的溫差也讓我一時難以適應,空氣稀薄而清涼,卻多了一股清新與寧靜。抵達三光國小後,我立刻被這座隱身山林的小學所吸引。學校雖不大,卻有著靜謐而溫暖的氛圍,校舍整潔、設施完備,四周環繞著群山,彷彿是一座被自然庇護的童話角落。操場上的孩子奔跑嬉戲,那純真的笑聲為營隊揭開序幕,也悄悄點燃我內心的期待。
第二天,正式迎來營期。我原以為孩子們會因為陌生而顯得拘謹,沒想到才踏進教室,就被一陣熱情的招呼與笑聲包圍。他們自然地和我們聊天、玩耍,那種毫無隔閡的親近感,讓我感覺自己不是隊輔,而是他們早已熟識的朋友。有趣的是,班上多數孩子都姓「高」,我們笑稱自己來到了一個「高氏家族」。下課時,他們迫不及待拉著我們去打球,不論是棒球、籃球還是羽毛球,都玩得靈活熟練、充滿活力。烈日之下,我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卻在孩子們的笑聲與奔跑中,感受到久違的快樂與童心。每當上課鐘聲響起,他們又能迅速收心,井然有序地回到教室。這樣的自律與守時,讓我重新思考孩子與成長環境之間的深刻關係。就這樣,我們在每節課下課的十分鐘裡,揮汗、奔跑、歡笑,結束這充實的一天,疲憊卻滿懷能量。
第三天的主題之一是「橋樑建造」,這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天。下午的課程中,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橋樑的基本結構與設計原理,並運用樂高積木動手實作兩座橋——一座重美觀,一座比堅固。孩子們的創造力超乎我們的預期,各種造型與巧思層出不窮;另外一組甚至創造出可以承重20包小沙包仍不倒塌的「超級橋樑」,讓我們都嘖嘖稱奇。在實作中,他們展現了絕佳的合作默契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主動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家中抓到的獨角仙、山裡觀察到的昆蟲、昨晚做的奇妙夢境。他們與自然的親密連結,讓我感受到城市裡少有的純粹與自由。那樣與自然緊密交織的童年,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震撼。
第四天,也是道別的時刻。一早,我們為孩子準備了一場簡單的表演,作為感謝與祝福。當我們唱歌跳舞,看見孩子眼中閃爍著驚喜與喜悅,我知道,這段時光已在他們心中悄悄落地生根。接著是「綠能建築」創作活動,我們帶著孩子們利用校園中回收的材料,打造結合太陽能板的建築模型。紙箱成了牆,瓶蓋變成窗,每個人都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一座座充滿創意的綠建築在課桌上拔地而起,閃耀著希望與想像的光芒。最後的大合照裡,笑容燦爛,卻也藏著一點點不捨。當孩子問我:「你們明年還會再來嗎?」我愣了一下,然後真誠地回答:「如果我有空,我一定會回來。」
四天,不過短短幾十個小時,卻像一場深度的心靈旅行。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在這樣一座山中小學裡,感受到如此純粹的連結與真摯的情感。孩子們的天真與活力,讓我彷彿回到童年,也讓我更加確信: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施予,而是一種彼此的陪伴與成就。營隊結束後,那片被群山環繞、笑聲回蕩的操場,以及那些沾著泥土與陽光氣息的孩子們,仍常常浮現在我腦海。這次的「三光國小永續環境暑期營」,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次志工經驗,更是一段觸動內心的旅程。我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在自然中找回教育的溫度,也重新理解了「永續」的意涵——它不只是科技與知識,更是一種與自然、他人、以及自己和平共處的態度。這段旅程,我會一直記在心中,直到我們再次相見。
文|李昱辰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蘇祈憲
走進復興區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不會只是一次單純的志工服務,而是一場跨越地理與心靈距離的旅程。四天的營隊期間,我以中央大學USR計畫營隊隊輔的身份,來到三光國小,協助推廣環境教育。從初來乍到的期待與不安,到分別時的感動與不捨,我經歷了一段觸及心靈深處的轉變。
在這段過程中,我不只是陪伴孩子們完成課程,也意外地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學習。一開始,我對「氫能」這類能源議題其實並不熟悉,只知道它是一種乾淨能源,卻未曾深入理解其原理與潛力。透過這次簡明的教學設計與動手實作,我首次嘗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艱澀的知識轉譯成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我也深刻體會到「教」其實是最好的「學」,當我一遍遍思考如何講解、如何讓他們「聽得懂」的過程中,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悄然變得更加扎實。
然而,真正讓我感動的,不是我教會了孩子什麼,而是他們給了我什麼。山區的孩子或許不像城市的同齡人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但他們有最純真的熱情、最專注的眼神、最真誠的笑聲。當我帶著他們動手做實驗、講述能源轉換的故事時,那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一聲聲「我懂了!」的回應,是我這幾天最珍貴的禮物。
有一天中午,一位孩子悄悄跑來問我:「姐姐,你們以後還會再來嗎?我還想學更多。」那一瞬間,我被深深打動了。對我而言,這只是短短四天三夜的服務經歷,但對他們而言,卻可能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這句話讓我明白,我們所做的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未來的點燃。
作為中央大學的學生,我經常思考:我們所擁有的知識與資源,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我們擁有優渥的學習資源,有幸接觸最新的研究與科技,但如果知識只停留在自己身上,終究是有限的。真正有力量的知識,應該被分享、被實踐,應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點亮希望的工具。回到學校後,那幾天的畫面仍不時浮現在我腦海: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認真學習的模樣,也喚醒了我內心對知識分享的熱情。那座被群山環抱的教室,對我來說,將永遠是夢想與教育相遇的起點。
文|孫翊馨
編|李若嘉
圖|李若嘉、蘇祈憲
什麼才是一堂「好玩」的自然課呢?自然課的核心目的是傳遞科學知識,但這些知識該如何被傳遞?是靠大量嚴謹的推論與證明,還是可以以生動活潑、五彩繽紛的形式呈現?在這次的永續環境暑期營中,我看見了在大學生們的創意與努力下,死板的知識是如何逃出課本,並且投入學童們的懷抱。
今天的對象是一群小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怎麼可能甘於坐在教室裡聽著台上的大人滔滔不絕地講著那些對他們來說遙遠又抽象的知識呢?本次營隊的大學生團隊們與眾不同之處,正是他們能將艱澀的知識,轉化為互動式的教學、遊戲與實作活動,讓學習變得真實又有趣。
上午的能源桌遊課程中,從問答互動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碳的相關概念。比起單方面的講解,這樣的對話式教學讓氣氛立刻熱絡,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理解了「碳是什麼」、「從哪裡來」、「為何重要」等核心知識。隨後展開的碳排尋寶遊戲更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大哥哥們將象徵減碳行動的小卡藏在校園各處,孩子們拿著碳排活動任務卡,根據碳排量找出對應的減碳行動卡,過程中既運動又思考,對「碳中和」、「淨零碳排」等概念有了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接著介紹生產能源所伴隨的碳排議題,並以能源桌遊作為收尾。遊戲中,小朋友需根據任務卡選擇能源組合,移動棋子與獲得碳幣,在交易所中以碳幣兌換能源政策。這不僅是策略遊戲,更是將抽象的「碳權」與「能源轉型」等議題具體化。每張卡片背後蘊含的資訊與思維,讓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悄悄學會了判斷與選擇。
下午的課程則由土木系的師生團隊設計,主題圍繞在橋樑建設。三光國小地處復興區山區,連接各地的正是縱橫交錯的橋樑。每天經過的這些交通命脈,孩子們是否曾想過它們的設計原理與建造困難呢?講師先以簡潔明快的方式介紹不同橋樑結構,並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從在地環境出發去思考。在概念初步建立後,隨即進入實作階段——孩子們分組設計兩種橋樑:「美觀橋」重視色彩與美感,並鼓勵融入原住民文化元素;「載重橋」則挑戰結構設計,測試橋梁的耐重程度,看哪一隊能設計出最堅固的橋。整個過程強調創意與團隊合作,讓學生從試錯中學習,從生活經驗中深化理解。
這,就是一堂好玩的自然課。課堂上看不見厚重的教科書、死板的課文與冰冷的算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滿懷熱忱、致力推廣科學教育的大學生團隊,以及一顆顆充滿好奇心、等待開發的純真心靈。學生們在歡笑與探索中,不僅習得知識,也培養了對自然科學與永續議題的關注。
文|蘇祈憲
編|李若嘉
圖|蘇祈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