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

推動進度

1、會議舉辦及進度追蹤

計畫團隊內部於每1-2月定期召開計畫融合會議,追蹤各計畫進度,討論整體進度及資源共享,亦分享教師與學生參與之心得,共同審視計畫執行方向是否吻合規劃。並設定每季OKR指標,成為定期管考資料,由總計畫追蹤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並且回報至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彙整及追蹤。

2、SIG活動籌辦

本計畫於第三期執行期間舉辦一場「環境共榮,與竹同行」之SIG活動,與五所有推動竹產業相關目標之學校進行跨校交流。同時邀請全台產官學研之相關單位參與,探討竹產業於臺灣現行法規及標準之困境與改善措施,企圖盤點、分工及媒合全台竹產業之資源,共同聚焦,並實際推動全臺竹產業可行之發展方向,公開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

3、大學社會責任年報撰寫

每年配合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出版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彙整年度成果供大眾參考。

4、活動滿意度調查

為配合實踐場域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執行方向,本團隊於活動後將視參與對象狀況設計適合的意見調查方式,做為未來活動舉辦之調整參考。年底亦配合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進行計畫年度滿意度調查,做為下一年度整體計畫合作方向規劃之參考。

1、在地防災能量深耕

透過前期計畫執行之基礎,本團隊將持續於復興區前、後山部落推動韌性社區自主防災課程,使在地居民具備自主防災的基礎意識與能量。基於國科會的氣候變遷相關分析成果,針對在地災害風險進行防災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策略的更新,以提升災害調適能力。

2、多元防災教育推廣與強化

除了與在地鄰里共同推動自主防災外,本團隊亦將持續推動在地模型手作、防災學習監測設備等,與鄰里、國小、在地教會或協會的自主防災活動整合推動,推動多元防災教育。並提出實踐場域的建物評估與耐震分析,共同促進區域內防災的推廣,提升區域聯防。

3、防災科技實踐

本團隊在復興區各鄰里推動自主防災與韌性社區時,將持續介紹防災LINE與APP相關應用資訊,使居民能夠分享和利用防災科技的便利。此外,預定結合中央各部會的監測資訊,特別是農業部農村水土保持署的大崩塌地監控系統,共構在地防災科技資訊,更有效地推動聯合防治與自主救災的高度應變能力。

4、災害資情數位化

持續蒐集復興區GNSS監測的位移數據,結合上述防災科技實踐,集中彙整在地防災資情,進而提供在地政府單位與學校推動自主防災與防災教育的適用題材。此外,將於「復興區永續環境學習網」中強化在地防災資訊的整合與呈現,落實數位教材,以提升防災知識的普及與實踐。

5、竹林水土保持之試探

前期計畫針對在地竹林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展開行動,為增進山區水土保持,本團隊已與水保局、林務局等專家學者進行討論與共學,學習竹林水土保持的評估方法。本期計畫將針對相關學校與在地產業,透過示範區域進行水土保持試探,既可作為實際教學教材,亦能研析在地可用之防災技術。

1、微氣象站與微電網系統評估規劃

經由微氣象站所獲得之資訊,可了解各地區發電潛力,進而進行該地區儲能系統建置容量評估,並透過建置微電網系統維持區域緊急供電,及平時的節能省電。本團隊於前期已於復興區建置三件微氣象站設備、兩件微電網系統,後續將持續維護系統,並於後山部落進一步評估建置之可能性。所收集的數據將整合進復興區的永續環境學習網,方便當地居民更好地了解其居住環境的氣候狀況。

2、碳匯潛力評估

復興區具有大片桂竹林,如能利用竹林的碳匯功能再生能源潛力,建立一個永續生態循環系統,將能逐步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因此,本團隊將評估復興區竹林碳儲存的潛力。

3、高效竹廢料處理技術評估

竹林除了能減碳,亦能生產生質能源,提升在地能源自給能力。本團隊將延續前期對竹廢料能源化的初步評估,持續發展高效廢料處理技術,進一步測試在地竹廢料發展生質能源的可能性,以評估其應用潛力。

4、能源與減碳教育推廣

本團隊在前期已積極於復興區的國小推廣能源與減碳相關議題,本期將進一步擴展至碳匯與廢料利用等新內容。透過社區講座學校教育課程等多元活動,深化在地居民與學生對綠能、再生能源及減碳議題的了解。

1、安全用水

復興區雖位於集水區,但使用的水源多半來自簡易自來水系統運輸的山泉水,水量、水質、維護等問題皆為在地所關注。因此,本團隊將協助當地檢測簡易自來水水質,提供改善建議方法,以確保當地居民能夠獲得安全乾淨的水源。

2、輔導露營場廢水排放

環境部規範水污染管制區內的露營場排放水質需符合放流水標準,並即將於114年正式實施「禁止足使水污染行為」。本團隊將於復興區輔導露營場業者,增進其對法規及改善方法之了解,同時協助評估設備適用與否,促使復興區露營場流放水之排放可與新法規接軌。

3、塑膠微粒調查

塑膠微粒近年來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環境議題,前期計畫之學生團隊定期進行水質採樣調查,產出兩篇論文。本團隊將延續先前研究成果,持續對塑膠微粒進行調查,目標包括簡易自來水、露營場放流水以及大嵙崁人工濕地的塑膠微粒。

4、竹廢料再利用

前期本團隊已針對竹廢料材質進行檢測,本期將持續評估及規劃竹廢棄物再利用的議題,透過與相關學校及廠商的合作,彼此交流學習,共同探索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竹產品的可能性。

5、空氣品質監控

前期本團隊已於義盛國小架設空汙燈面板,進行空氣汙染監測,並將資訊即時彙整至復興區永續環境學習網進行呈現。本期將持續藉由中央大學大氣系開發的空污燈,搭配國家測站數據,監控空氣品質,提升當地居民對空氣污染的認知。

6、環境教育推廣

延續前期與日澤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結合企業社會責任(CSR),協助優游霞雲魚菜共生農場、義盛國小建置水質感測器。本期將持續透過USR與CSR的跨域合作,在場域深耕,並結合校內課程進行水資源教育及食農教育推廣,形成產學共做共好的合作模式,促進在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1、竹產業北區分料場建置

新興竹產業振興十年計畫預計於台灣北、中、南各設置一分料場,循此計畫,本團隊將與林保署、在地團隊合作,協助推動復興區建置北區分料場,促進竹產業持續發展並導入科技研發,以實現山林永續的目標。

2、竹產業政策倡議

新興竹產業振興十年計畫涉及行政體系中多個部會的整合,可能出現多頭馬車和本位主義等行政問題。本團隊將持續追蹤計畫發展與實施,專注政策倡議,以實現竹產業完善發展之目標。亦將帶領學生了解政策實行對山林事務的影響,以復興區竹產業為個案,深入理解產業發展與山林公共治理之關係。

3、執行林保署農村再生計畫

透過執行林保署農村再生計畫,引入更多資源以促進在地產業發展,實現部落的永續經營。

4、跨校交流與合作

本團隊將透過USR之平台,與專注於竹產業推動的相關院校進行交流,從產銷、應用、社區營造到法規制定等完整生態鏈,建立全面且具體可行的合作策略。例如定期召開相關會議,討論各自進度及面對之挑戰與擬定解決方案等等,落實跨校交流與合作之目標。

5、泰雅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

延續前期學生專題之成果,本團隊將持續結合科學教育在地議題,通過泰雅織布、魚菜共生和部落地圖等項目,讓本校學生學習泰雅文化,同時引導在地學童學習科技創新,實現雙方的學習效益。這也將促進跨校交流與合作、(校內外)教師社群建立、人才培育以及場域永續發展。